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庆阳“苗林村”的致富经

2021-06-19 来源:徒呆宠物网
庆阳“苗林村”的致富经

作者:袁应泽

来源:《甘肃林业》 2019年第3期

庆阳“苗林村”的致富经

袁应泽

说起庆阳市宁县盘克镇前渠村,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因发展苗林产业而远近闻名,被誉为“庆阳苗林第一村”。

如今在前渠村,不仅家家户户地里栽植苗木,就连院落里外的犄角旮旯、山边河滩的荒地也都用来培育苗木,成为庆阳市大力发展苗林产业的一个典型和缩影。2013年庆阳市以此为典型进行深入调研,决定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培育100万亩苗林产业,由此拉开了向生态建设进军的宏大帷幕,吹响了“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冲锋号,推进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目前,苗林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培育514.77万亩,实现群众增收20多亿元,将提高森林覆盖率5.09个百分点,生态和经济效益凸显。

前渠村地处庆阳市子午岭林缘区,宜林山地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有效积温高,具有培育优质苗木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当地村民素有经营苗木的传统,苗木种植起步早,不少村民从中获益,贫困户依此而脱贫。近年来,针对苗木市场趋于饱和、苗木品种单一、商品化率低等发展瓶颈制约,村“两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照“三分之二耕地用于苗林产业发展,三分之二群众从事苗林产业生产,三分之二收入来自于苗林产业”的思路,使苗林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起色,这一株株小树苗又再次“火”了起来。

目前,全村329户农户中290多户参与苗木产业,苗林培育面积达到186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44%,苗林产业平均每年收入达570万元,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136元,其中苗木收入3128元。

转观念扩基地

2003年,前渠村党支部书记马宁源凭着自己在附近林场打工时学到的育苗技术,率先在自己的4亩地上搞起了苗木培育。当时村里人都不看好这个产业,2005年马宁源的苗木有了收益,虽然收入不高,但与种粮食相比,收益还是翻了一番。

2006年,马宁源动员段怀宁等3名村民一起栽植苗木,共培育国槐、刺槐、油松等70多亩。2009年,这些苗木初见效益,平均每年每亩地收入2000元。随即,马宁源动员马晓力等13户村民发展苗木产业,全村育苗面积达到120多亩。2011年,这些两年生的苗木产值提高,平均每年每亩地收入约2.6万元。

面对这抢眼的收益,很多村民都“红了眼”。从2011年起,前渠人“一窝蜂”地栽植苗木,之后的3年,全村每年每亩地收入约8000元左右,苗木成了前渠人的“摇钱树”。看着红火的苗木产业,盘克镇其他村子的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了发展苗林产业的大军。短短几年光阴,昔日靠种粮糊口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存款数万的“林农”。

起初,村民们自己去外地寻找销路,后来不断有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的客商主动联系前来购买苗木。因当地苗木具备抗寒抗旱、易带土栽植、成活率高等优势,备受客商青睐,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据马宁源回忆,前渠村接待外地客商最多的一天,20多辆13.5米长的半挂车运苗,村里人手不够,邻村邻乡的人也来打工,单是起苗的人每人每天收入都在

200元以上,挖大苗的工人每天能挣1000多元。2014年,前渠村苗木一次性收入10万以上的有13人,最多的一户收入达到80多万元。

重管理突困境

看到种植苗木的效益好,村民在不懂市场行情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种植油松,且种植面积大。很多村民只注重了数量,将苗木种植得太密,造成树苗成活率低,苗木质量大大下降。从2015年开始,苗木价格大跌,前渠村的树苗严重滞销,村民们坐在田间一筹莫展,有些村民只好忍痛割爱将大苗间伐。

村民马海岗是村里的“苗木经纪人”,他手里掌握着很多客商资源。据他回忆,以前客商来运苗木时,只要是活苗都有市场,但从2015年开始,大多数客商都要树型树冠好看的精品大规格苗木。达不到客商要求的苗木自然就卖不出去,再加之种植的树种单一,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大部分苗木滞销。

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孙涛是前渠村的育苗“达人”,近几年村里苗木销售不景气,但孙涛掌握了苗木前期培育和后期管理的技术方法,知道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什么时候该间伐,

他培育的苗木树型美观、冠幅层级明显,不愁销路。他种的3.5亩油松苗,已被客商抢购一空。

面对产业发展中的困境,庆阳市采取“调结构、强科技、应市场、活机制、扩效应、固成效”六大举措破解,前渠村也在推广孙涛的经验和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村“两委”按照从新、从优、从大的理念,引导村民在苗木培育上转型升级。在品种上,由常绿树种转变为彩叶树种,培育紫叶矮樱、丝绵木、金叶复叶槭等;培育优质苗木,给村民育苗提供技术指导,引导村民科学管理;培育大苗,培育树型树冠好的2.5米左右的苗木,以适应市场需求。

创机制应市场

为了继续发展壮大苗林产业,前渠村成立了庆阳森园春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宁县盘克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331+”产业扶贫模式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路子,辐射带动盘克镇6个村410户农户,种植容器油松、侧柏等12个品类的苗木3850亩。

以庆阳森园春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宁县盘克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群众以土地和现有苗木入股,资源变资产;精准扶贫贷款和闲置资金入股,资金变股金;参与合作社分红,农民变股东,实现“三变”改革模式。合作社统一管理,确定种植苗木品种,寻找渠道进行销售,最大限度规避风险,保障农户收益。宁县盘克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10月,至今已流转土地320亩,带动贫困户62户。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合作社分红,还可利用空闲时间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可挣100元左右。这些土地除了培育油松、侧柏等容器苗,订单种植白皮松、樱花等之外,其中的120多亩已经打造成精品苗林基地,种植紫叶矮樱、木槿花等彩叶树种和观赏性强的月季等花卉。

同时,前渠村加强技术培训和机制创新,多次邀请苗林专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了苗木种子和容器袋,并组织村民去陕西杨凌等地学习苗林经营技术,召开苗林产业“331+”动员会,进一步提高苗农经营管理水平。

在新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前渠村依托电商平台和苗木营销网络,生产的30多种中高档苗木已打入北京、内蒙古、青海、宁夏、河南等地市场,年增收上千万元。在苗木销售旺季,苗木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些群众中午不回家在地里起苗,有的为了赶时间装车,甚至要忙到夜间或凌晨,但他们依然是笑容满面,丝毫没有倦怠之意。

如今,前渠村村民不用再“单打独斗”,抱团发展让他们有了新“靠山”,成为苗木市场发展的生力军。苗林产业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收入,还吸引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在苗林产业链上务工,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苗林产业。有许多农户依托苗林产业实现了小康梦,110户群众搬迁住进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家园,村里小轿车就有30多辆。

我们坚信,前渠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途中,定能大放异彩,既建设“绿水青山”,又赢得“金山银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